张如强的“育儿经”
|
|||
【故事】 1米7多的“父亲”,最高的“孩子”有131米,还有一个正在孕育的“孩子”也要长到113米。在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张如强的眼里,30年的湖南生活,最难忘、最骄傲的经历就是“育儿”。 5月28日,在张如强的办公室里,这位河北汉子和记者聊起了他的“育儿经”——“我有个工程情结,没想什么获奖,只想怎么把水利水电工程做好,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一样。” “育儿”谈何容易,特别是想育出个世界之最的“孩子”。江垭水库枢纽工程的首要任务是为澧水流域防洪。在河床狭窄、洪水陡涨陡落、洪水流量大的坝址上,要建成当时世界上最高的131米全断面碾压混凝土重力坝,没有经验可鉴,没有规范可循。1992年,江垭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国家审核,张如强开始了艰难“育儿”路。 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于上世纪70年代在国际上逐步发展起来,因其在常规混凝土中掺入了一定比例的粉煤灰充作胶凝材料,具有施工速度快、水泥用量少、工程造价低等优点。但是,渗漏、变形、开裂等难题也困扰着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,筑成百米高的大坝是一次巨大挑战。 张如强带领团队发起了冲锋。经过艰难攻关,他先后攻克了碾压混凝土作防渗体、高碾压混凝土坝上温度应力等重大技术难题,特别是打破传统的“金包银”模式为全断面模式,用碾压混凝土取代常规混凝土做防渗体,施工方便又高效。1999年,江垭水利枢纽工程提前1年投入运行,增加经济和防洪效益近3亿元。 为了这个“孩子”,张如强倾注了一个父亲的满腔心血。“那时看到统计数字才知道,在江垭时最多的一年呆了310多天。十一月至次年二月是湖南水利施工的黄金季节,过年在外也是常事。干这行都习惯了,职责所在,没什么应该不应该的。” 这个“孩子”挺为湖南争气。世界银行组织的多国专家评审称赞江垭大坝“是一座高质量的、首屈一指的建筑。”2002年,张如强作为课题组长完成的“全断面碾压混凝土技术在江垭大坝中的应用”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。有意思的是,“孩子”都工作10多年了,张如强又把10多年的大坝运行资料分析整理成书,希望给更多的“父亲”启示。 如今,张如强奔波在新的“育儿”路上,受聘担任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建设总工程师。这个位于潇水的湖南省一号水利工程,最大坝高为113米,首要任务是为下游提供灌溉面积110多万亩以及防洪发电等效益。 “在工地上我也会骂人,没办法,出不得一点差错。真要溃了坝出了事,对国家对社会的损失、影响无法估量。”为了“孩子”,温文尔雅的张如强露出了另一面。 如果顺利,再过5年涔天河工程将投入运行,这也是湖南最后一个大型水库工程。 “那年我正好退休。我赶上了好时候,想干事还真干成了几件事。”张如强心满意足。 【成就】 张如强,教授级高级工程师,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、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。先后主持和主要参加设计、研究工作30余项,包括江垭水利枢纽工程、株洲航电工程、洞庭湖治理工程、湖南省城市防洪工程、正在建设的涔天河工程等。 【感言】 每建一个水利工程,总想在别人的基础上突破一点,前进一步。 |
(原载2013年5月31日《湖南日报》)
相关热词搜索:
上一篇:省专家组调研涔天河工程移民安置工作
下一篇:市联合采访组采访涔天河工程

下一条:市联合采访组采访涔天河工程